首页 美文书籍 潜规则

我们的人格理想

潜规则 吴思 4589 2021-11-14 17:44

  仁孝人格

   汉恒帝时期(147年-167年),陈蕃出任乐安太守,听说治下有一位

  叫赵宣的平民百姓,乡邑间盛赞其人至孝。父母去世,按常规要守丧3年,

  或居家,或结庐墓旁,这位赵宣竟然守丧20余年,而且一直住在未封闭

  的墓道之中。

   陈蕃--就是《世说新语》开篇说的那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

  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的陈仲举--听到了众人的推荐,便会见了这

  位"州郡数礼请之"的孝子。聊起家常,陈蕃发现赵宣有五个不到二十岁的

  孩子。陈蕃大怒。这家伙睡在墓道中干了什么?这不是"污鬼神"吗?"圣

  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语出《礼记》),你跟着脚尖够不上倒也

  罢了,假充什么圣贤?这不是"诳时惑众"吗?于是陈蕃将赵宣治罪。(1)

   恒帝时期的东汉并不是什么好世道。连年歉收,盗贼四起,宦官干政,

  党祸不断,立国120多年的东汉已然日薄西山,露出了衰亡之象。但是我

  们透过这个故事仍然可以想见当时的道德风尚,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

  怎样诳时惑众,凭借何种表现就能够诳时惑众。

   时代真是不同了。试想,今天的中国还会有人做赵宣做的事吗?即使

  他想诳时惑众?赵宣的行为恐怕已经超出了今日疯子的想像力范围。再退

  一步想,如果有人重新提倡守丧三年,我们会觉得这很正常,很自然,因

  而衷心拥护吗?如今国家规定的丧假是3天,似乎没有人建议延长十倍八

  倍以捞取政治资本道德资本或别的什么资本。2000年屹立不倒的常规,如

  今已经不正常了。

   我这里说的不是某种无足轻重的礼数。"孝为仁之本。"孔子叫世人"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又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2),他为我们描述的

  是一种以仁孝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据说上合天理,下依人性,发为礼义。

  它为2000年来数以亿计的人们提供了为什么生活和怎样生活的权威答案,

  而且获得了吸引人去假冒的崇高地位。

   孔子真死了?

  雷锋人格

   好像雷锋也死了。十多年前,一位不知姓名的父亲抱小孩乘车没人让

  座,当父亲的便对孩子说了一句:"雷锋叔叔不在了"。这句话的版本之多,

  流传之广,恐怕要远远超出尼采的那句"上帝死了"。可见时势不仅造英雄,

  还能造哲学家,至少能造名言。

   其实现在还是有人给老人小孩让座的,孝敬父母的孩子也不罕见。但

  是大概没有人不承认道德风尚确实变了。作此断言的基本依据,就是很少

  有人为了诳时惑众而像赵宣假充学子那样假充雷锋了。假充雷锋的现象曾

  经相当普遍,"假积极"这个词也曾经相当流行。时过境迁,现在还有谁骂

  别人"假积极"么?现在诳时惑众的是假洋鬼子和真真假假的大款大腕,而

  不是假孝子假道学假仁假义和假积极。

   "雷锋叔叔不在了",这句话非同小可。雷锋所代表的是一种以"为人

  民服务"(人民不包括敌人)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据说它合乎科学规律,

  顺应历史潮流,代表人类未来。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可以当接班人,生得伟

  大,死且不朽。这种人格理想曾经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雄踞二三十年,为数

  以亿计的人们提供了为什么生活和怎样生活的标准答案。

  人格与时代

   人格理想不像时装发式,其变化的根据要深刻得多。

   孔子和毛泽东倡导的人格理想,都很合时宜地告诉人们如何处理当时

  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并且很有力地证明这种处理方式合乎天道人心或者历

  史规律,具有终极价值。现在,我们离宗族大姓毗邻而居、宗亲世交触目

  皆是的时代已经很远了,我们离革命同志团结一心兴无灭资推翻三座大山

  的时代也不近了。出门上班,满眼小商小贩雇主雇员,下班上路,到处是

  行色匆匆的路人和讨价还价的顾客。想叫一声同志,招呼一声兄弟,真不

  知冲谁开口。

   孔夫子和毛主席没有教我们在这样的社会里怎样做人,没有来得及为

  我们树立一种合乎此时此境的人格理想,并把它与不知躲在何处的终极价

  值联系起来。

   呜呼,我们失去了精神支柱。

   公民人格

   西方人有什么好主意吗?据说西方人面临精神危机时常常把眼睛转

  向东方,那我们也不妨看看西方。在上帝去世或弥留之际,西方人总要拿

  出个办法来处理他们的人际关系。

   西方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什么呢?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从商品开

  始,他认为商品交换是那个社会的基本关系。他又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引入,

  在遵守等价交换规则的条件下,推演建立了一个逻辑严密令人瞠目的理论

  大厦。

   现在正吃香的西方经济学,其所有理论都建立在两个最基本的假设之

  上:一、每个人都归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说

  人是理性自利的。二、每个人在市场上都有完全的选择自由,也就是说谁

  也不能强迫谁,只能平等地交换各自的产品和服务。于是我们又看到两不

  相亏的交换波涌而出。

   似乎不必再说等价交换的原则如何渗透了西方社会,以至社会学中的

  交换理论成为主流。也不必再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家庭和政府行为的努力

  如何频频斩获诺贝尔奖。总之,西方人处理基本人际关系的常规是等价交

  换。

   等价交换--这算是什么人格理想?再说得好听一点:做一个善于保

  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尊重他人权利的好公民,一个自利同时也遵守社会

  义务的好公民,这能算是理想吗?为人民服务呢?爱呢?天理呢?道呢?

  历史规律呢?人生的意义呢?终极价值呢?难怪西方人说自己精神危机!

   但是我以为西方人的主意并不坏。公民人格很有资格成为我们今天乃

  至未来数代人的理想人格。假设这个理想真能成为现实,马克思描绘的靠

  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现象虽然不会寿终正寝,赤裸裸的坑蒙拐骗总不会有

  了。此外,"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之类的痼疾,满口的为人民

  服务,一肚子营私舞弊之类的顽症,居然也出乎意料地失去了流行的适宜

  温度。剩下一个大家诚实地劳动,干净地挣钱,尊重自己也敬重别人的社

  会--这是一个很糟糕很庸俗的结果吗?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3),这话实在是很有道理的。

   顺便说一句,我觉得英美人彼此相称的"Mr."这个词很妙。Mister

  作为Master的弱化形式,在词源上的基本意思仍是"主人"。你也是主人,

  我也是主人,大家都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照顾自己,同时也自己承担责任。

  谁也无权欺负谁,至少是不能强迫谁。这正是等价交换的前提,公民人格

  的要义。

  公民人格与传统

   咱们不能崇洋媚外。他们是主人,咱们也是主人。他们的传统生出了

  公民人格,咱们也有能生出公民人格的传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4),

  天下的人心本是相通的。

   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中,就分明蕴涵着公民人格的生长点。

   子贡曾经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孔子在此既尊重了别人,也肯定了自己。

  这不是一句无足轻重的话,孔子告诉子贡的是可以奉行终身的大原则,而

  且类似的原则也曾在位居核心的"仁"的范畴里出现。子曰:"夫仁者,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这里更直截了当地肯定了"欲立"和"欲

  达"的自己,也尊重了有同样欲望的他人。如此两不相亏地行事,正是公

  民人格的核心。

   我无意把2000多年前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混同于今日西方的公民人

  格,这样做自然经不起知人论世的推敲。我也无意当一个儒家修正主义者。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不必死抱住某句箴言不放--西方

  的公民们似乎也没有死死抱住耶稣"爱你的邻人如同爱你自己"的训诫推

  导不已。

   我想说的是:不必担心丢了咱们的传统。古今中外的人心自有相通之

  处,在劳动仍是谋生手段的时代,在劳动成为人生第一需要或莫大乐趣之

  前,在纳贡服徭役修陵寝的时代过去之后,人有一种不得不然的为人之道,

  不管你叫它什么,也不管你的传统是什么。

  公民人格与终极价值

   自利不损人的公民人格未必就与飘渺的终极价值挂不上钩。我先在这

  里挂挂看--我挂不好不等于别人也挂不好。

   最简捷的挂法,就是把公民人格说成自本自根的终极状态。人是什

  么?"食色性也",用中国农民的话说:"人活两个脑,一头吃饭,一头生

  养"。这是"本我"。再加上"超我"的约束,责任感义务感或曰礼义廉耻之

  类,这就是人了。谁也不会追问蚂蚁或猴子在其自身生存繁衍之外的终极

  价值,那么也不必向人类发问。

   这种挂法有点耍赖之嫌,但不能说它没理。事实上弗洛伊德的本我,

  萨特的选择自由,确实被许多人视为终极价值。你可以另有高见,却不能

  说人家赖皮。

   如果不肯接受这种终极价值,只承认传统的终极价值,我们可以再往

  传统上挂。马克斯·韦伯在他那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就用

  一个"天职"的概念当钩子,把公民的赚钱工作与上帝、天堂、灵魂不死这

  一套终极价值挂起来了。利己的行为都能挂上尊重他人的行为自然不必多

  说。我们中国人要想挂,似乎也不必太费劲。我们的祖先把道、天道、天

  理等等视为自本自根的终极存在,而且用天人合一的概念把天道与人性挂

  得结结实实。《中庸》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那么我们只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行了,终极价值已在其中。一定不肯接

  受这种自然而然的包容,非有与外在的天硬挂,我们也可以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7)。什么叫自强?拚命工作算不算自强?算就挂上了。

  这就是以天为则,顺天意,行天命,正好比服从上帝。再加上一个"地势

  坤,君子以厚德载物"(8),宽容地对待别人,帮助别人,那更是阴阳调和。

  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就算到头了。

   如果说东西方传统中的终极价值太老了,不适用了,我们还可以换不

  太老的,流行于十几年前的。西方经济学中有个"激励相容"的概念,就是

  说每个个人理性自利的行为经过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便会结出社会进步、

  人人受益的善果。那么,好好赚你的钱就行了,只要别违法,其结果必定

  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如此,关心国计民生的人便可以安心:历史正在

  你的生意中前进。实在安不下心来的不妨将来多做慈善事业,直接摘取善

  果,现在的工作可以看做打基础。性急一些的甚至不必等待将来,值此新

  规未立之际,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可以干些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事。

   如果说这种终极价值还不称心,恐怕就要问问自己的心究竟是什么心

  了。明心见性,认清自己的真心自性,这是佛家特别擅长的功夫,也是佛

  家认可的终极价值--见性成佛。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大可不必关心什么

  理想人格。既然有理想,总是对现实的自我有所不满,而这正是大彻大悟

  者不会有的妄念。也许,释道儒的明心见性传统能为人类提供如何成为真

  人的答案,帮助我们成为可能是、应该是、本来是的那种人。但是即使有

  了明白易懂的答案,恐怕在有人挨饿受冻,有人互相残杀的时代也不容易

  大行于世。

   话说远了。最后收一句:好公民是不会干涉别人明心见性的,他自己

  也可能做同样的事。等大家都有适宜的条件和巨大的兴趣做这样的事了,

  公民人格自将让位,替代它的东西或许很有仙风道骨。

   (1)事见《后汉书·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2)《中庸》。

   (3)《庄子·胠箧》。

   (4)《论语·阳货》。

   (5)《论语·卫灵公》。

   (6)《论语·雍也》。

   (7)《周易·干》。

   (8)《周易·坤》。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